由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于2017年11月29日举行,论坛的主题为“三人行,必有我诗”,旨在从诗歌的角度看澳大利亚双语文学和澳大利亚先锋文学。在华东师范大学澳研中心陈贝贝博士的组织安排下,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三位澳大利亚诗人和三位上海本土诗人进行文学的碰撞。
首先进行的是“诗歌进课堂”活动,鉴于现在年轻人很少读诗和写作的现状,论坛特别安排三位澳大利亚诗人与英语系大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华裔澳大利亚作家、诗人欧阳昱教授谈了关于他的小说被退稿经历,以及创作小说Billy Sing的有趣经历,现身说法告诉同学们写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虽然有时枯燥,但是看到自己的思想被印成铅字,那一刻还是感到十分欣慰和幸福。
来自悉尼大学的A.J Carruthers博士从他的第一本诗集谈起,讲述了自己的诗歌心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寻找灵感”的问题,Carruthers博士解释说“灵感”很长时间里都被“浪漫化”了,其实每天坚持写作,每天记录一些点滴,灵感就不请自来。
同为悉尼大学博士,并且身兼编辑,诗人,评论家数职的Amelia Dale博士也提到诗歌,或者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需要前期的阅读和积累,并且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基本的一些艺术形式,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学理念。
我系学生向到场的诗人们踊跃提问,纷纷表示得到了启发,受益不浅。更令人欣喜地是,参加“诗歌进课堂”的同学们已经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三位澳大利亚诗人既是文学创作者,也是文学批评者。欧阳昱教授做了题为“诗歌与时间的囚徒:第188号,其诗,其思,其字”的讲座,讲述了他在80年代创作的现场诗,实验诗,以及口语诗和生态诗。欧阳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俘获了听众的心,很多听众表示,诗歌原来可以如此好玩。 Carruthers博士做了“澳大利亚先锋诗学的历史与现状”的讲座,从澳大利亚的先锋实验诗的历史谈起,从达达主义谈到澳大利亚当今的先锋诗人。他的讲座令人耳目一新,来自英语系的张峰辉老师表示,这些诗歌闻所未闻,大开眼界。Dale博士围绕“Poetry and Book Object”谈了她对“概念诗”的理解,并且与听众分享了她的第一本诗集“Constitution”的写作过程。通过三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讲座,听众们体会到了诗歌的多重魅力。
学术讲座后是诗歌朗诵环节。欧阳昱教授朗诵了《高》这首诗,此诗为双语诗,描述了诗人如何抵御饭桌上的“劝酒”行为;Amelia Dale即兴表演了一首概念诗,把读诗之前的空间想象成了一个“使用诗人说明”,十分有创新性。A.J. Carruthers则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首他喜欢的先锋实验诗。来自上海松江的诗人漫尘对三首诗歌进行点评,并且提出了几个有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活跃了现场气氛。
论坛持续五个小时,中澳作家们用最大的热情为听众们奉献了一场文学盛宴。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文学研究是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欧阳昱教授曾经于1980年代后期在我中心攻读澳大利亚文学,是我中心特邀研究员。据悉,澳大利亚文学系列论坛还将继续举办,邀请中澳著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等来中心讲学交流。
(撰稿人:陈贝贝)
敬请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了解ECNU澳研中心更多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