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赴澳研学项目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 2024-01-01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北京时间1217日下午15时,载着南半球盛夏水汽的飞机落地,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赴澳研学项目组结束学习交流任务,顺利抵沪。访学时间虽然有限,回忆却可以无限延伸,历时四十天的澳大利亚研学之旅已然成为我们难以忘怀而又弥足珍贵的经历。


墨尔本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的合作交流关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合作基础稳固,条件成熟。

本次研学项目是疫情后双方交流的首次恢复。我中心主任陈弘教授于今年8月开始同La Trobe大学副校长Amalia Dilorio磋商本次项目。历时3个月后,我中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研学组终于成行,于118日抵达墨尔本。

La Trobe大学校方相关部门领导和院系学者为研学组作了精心、细致、周到的接待和安排,还为每位研究生指派了研学导师。

墨尔本有着“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美誉,坐落于雅拉河畔。有轨电车穿街而过的叮当声、大洋路的迷人海岸风光、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的静谧古朴构成了研学组对这座城市美好印象。


(墨尔本城市初印象)


在墨尔本研学的一个月中,研究生们收获颇丰。依托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庞大的图书馆数据库与雄厚的师资力量,各位研究生广泛检索文献、走访相关调查对象,开展田野考察,获得了大量与各自研究项目相关的一手资料。

La Trobe大学针对每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指派了该校的资深学者作为导师。在研学过程中,各位导师热心传授经验,提供思路和研究线索,介绍了各自领域的前沿动向,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实用的研究方法,帮助大家克服难题,调整研究策略,拓宽和加深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研学组与La Trobe大学的领导和导师们)


研学组还参加了La Trobe大学举办的留学生交流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友好交流,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有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交流与学习平台,研学组得以更好地利用好这次赴澳访学的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老师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互动交流,展现了积极向上、散发正能量的中国青年学生的形象。


(访学团与La Trobe同学们的咖啡时刻)


  一个月的墨尔本研学转瞬即逝,研学组的研究生们与La Trobe大学的老师、同学约定来年在上海相聚,依依不舍告别墨尔本,开启下一段旅程。


悉尼


当地时间127日凌晨5点,研学组迎着日出,来到了多元而繁华的悉尼。在这里,研学组来到了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是澳大利亚专门从事澳中关系研究的学术型智库。该研究院定期发布澳中关系研究报告,组织相关议题论坛,是从事中澳关系研究的重要基地。我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曦目前也在国家留基委资助下在该研究院进行联培学习。

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罗震教授(James Laurencesen)接待了华东师大研学组,介绍了研究院历史、基本运作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接受研学组的访谈,就澳中两国在外交、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发表观点。访谈结束后,双方都表达了对未来进一步合作的期待,在中澳关系历经低谷,转暖向好之际,华东师大澳研中心和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的合作更有助于增进双方了解,巩固中澳两国在人文领域的联系纽带。


(访学团成员与James Laurenceson合影)


在悉尼,研学组漫步于美丽迷人的悉尼歌剧院与宏伟壮观的海港大桥间,感受夏日艳阳,欣赏碧海金滩,品尝当地美食。


(解锁歌剧院与海港大桥新视角、品尝特色冰激凌Gelato、海港大桥与海鸥)


悉尼匆匆一瞥,还未适应这炎炎夏日,研学组不得不又一次告别,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


布里斯班


当地时间1212日晚19点,研学组来到了本次旅程的最后一站——气候宜人的布里斯班。在这里,研学组跟随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来到位于格里菲斯大学黄金海岸校区的孔子学院,对中澳文化交流关系进行考察。中方院长单旭光老师向研学组介绍了孔子学院建院十年来的成果。通过此次考察,研学组对孔子学院的历程、现状与未来有了深入清晰的了解,对中澳两国文化交流目前所经受的挑战和前景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访学团与马克林教授(左二)、单旭光院长(左三)合影)


  进入学院大楼,久违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墙上的花鸟丹青、书架上的书卷古籍,都在黄金海岸的旭日波光中散发着阵阵墨香,与异国风光碰撞出独特的韵味。研学组了解到,格里菲斯大学孔子学院被称作旅游孔子学院,是全球首个以旅游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依托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起到了增进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发展中澳友好关系的作用。


(访学团与孔子学院学生合影)


(孔子学院一角、马克林教授讲解京剧)


国之相交在于民之相亲,民之相亲在于心之相通。正如旅游孔子学院成立致辞中所言,文化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这将比政治交流更久远,也比经济交流更深刻。

华东师大澳研中心研学组还和孔子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交流,从中感受到了澳大利亚青年学生对中国的情愫,对汉语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总结


短短一个多月的研学之行,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赴澳研学组充分利用此次难得的访学机会,在澳大利亚高校中积极开展研究,向专家学者求教,开展田野调查,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民族和环境有了第一手的亲身体验和深刻认识。

研学组博士研究生吕淑珍表示:“在澳大利亚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使我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思考不同的研究方法,跳出国别思维限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次精彩纷呈、收获满满的学术之旅。”

澳研中心硕士研究生万毓琪表示:“虽然在访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付出不少辛劳,但回头看看收获会发现一切都很值得。即使已经接受了新鲜事物、融入了新的环境,也并不意味着后面的路都是坦途,我因此获得了继续摸索和实践的勇气。”

澳研中心硕士研究生孔婷表示:“来到陌生的国家,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也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