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媒体采访 | 伙伴还是棋子?拜登又对太平洋岛国发力,这次要升级开峰会了

发布日期: 2022-09-2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2022927日,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谈拜登将举行美国-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峰会。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陆依斐


美国愿意、能够拿出多少诚意和资源,有待观察。



928日至29日,美国总统拜登将在华盛顿主持首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预计将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复苏等议题。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加深合作,美国也日益将目光重新转向该地区。舆论认为,美方一系列举动旨在重塑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对冲中国的影响力。


但在拜登政府受到国内形势掣肘之际,美国愿意、能够拿出多少诚意和资源,有待观察。与此同时,美方出于自身战略考量的操作恐怕难有呼应。


密集展开攻势


白宫本月初宣布了峰会消息,并称峰会将展示美国与太平洋地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以“共同的历史、价值观和民间联系”为基础。


白宫还称,峰会将反映美国和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疫情应对、经济复苏、海上安全、环境保护、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等关键问题上不断扩大和深化合作。


据悉,白宫此次邀请了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萨摩亚、图瓦卢、汤加和斐济12国领导人参会。


实际上,鉴于太平洋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美国体现出重返该地区的趋势,今年以来尤为明显。白宫在2月发布的“印太战略”中称,美国“寻求成为太平洋岛国不可或缺的伙伴”。


同月,布林肯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斐济的美国国务卿,他还宣布美国将在所罗门群岛重开大使馆。


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等官员前往所罗门群岛。有报道称,美方当时又拿所谓“中国军事存在”说事,并向所方发出警告。此举被指干涉内政,令所方反感。


6月,美国拉上地区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和英国,发起“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倡议。美官方称,此举旨在加强各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


7月,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框架下专题会议,宣布美国将在基里巴斯和汤加开设大使馆。


8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一行到访太平洋地区五国,宣称“世界的未来将在太平洋地区书写”,拜登政府正在该地区“加倍投入”。但有报道称,舍曼此行遭到所罗门群岛方面“冷落”。


最近,布林肯主持召开“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首次外长会……


为何选择重返?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注意到美国上述系列举动,并指出此次主办峰会正是其中一环。


然而,美国长期忽视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陈弘说,对美国来说,太平洋地区一度是遥远、落后的地方。从历史上看,太平洋岛国在西方眼中的地位一度是殖民地,这段历史也导致该地区国家经济落后、民生贫困。


太平洋岛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美国遗忘。”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也指出,美国在冷战时期较为重视该地区,但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该地区的关注减少,甚至撤走使馆。在此后近30年里,美国一度通过盟友澳大利亚等国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


近年来,美国为何“一反常态”,突然对太平洋地区产生巨大兴趣?该地区有何吸引力?


两位专家均指出,美方一系列举动恐怕不是出于真正的关心、重视,而是出于要和中国竞争的考量。这也意味着“美国用战略眼光,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太平洋地区”,袁征说。


陈弘指出,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合作成果。为改善当地经济民生,中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包括兴建公路等。


然而,“美国却以己度人,把这种合作视作威胁,尤其是在中国同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合作框架协议后。”陈弘说,“在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的当下,美国与太平洋岛国走近的真正目的是将该地区作为与中国抗衡、博弈的竞技场”。


袁征也表示,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加深合作,美国意识到“印太战略”的局限性——着重中国周边,因而想方设法围堵中国的影响力。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关注姗姗来迟,发生在当下。


两位专家还表示,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此次参会也有自身考量。对这些国家来说,随着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已成为生死攸关的议题,因而迫切希望美国等发达国家尽快采取切实行动,而不是专注于大国竞争。


袁征说,一方面,太平洋岛国对于大国竞争感到不安。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看似也有所期待——被美国长期忽视的处境有所改变,并为这些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作为民主党人,拜登领导的美国政府更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至少是在口头上”。预计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此行也将试探拜登政府愿意、能够为此付出多少。


目标恐难实现


首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将会取得什么成果?袁征表示,除了象征性的表态,美国能否拿出实质性的投入,满足太平洋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期待,关乎此次峰会成果。但目前看来,拜登政府恐难实现预期目标。


一方面,双方的动机和主要目标不同。太平洋岛国希望在促进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合作成果,而美国的主要考量是大国竞争。


伙伴还是棋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展政策中心近日刊文称,对于美国所谓“深厚而持久的伙伴关系”,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或持怀疑态度。“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一直受到战略利益的驱动。”


不过,两位专家指出,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也明白美国的“用意”,相信将以清醒认识和政治智慧来看待。“太平洋岛国不愿沦为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工具,不愿被绑上战车。”陈弘说,多数岛国奉行“不与任何人为敌,与所有人为友”的外交政策。


此外,从“印太战略”到美英澳“奥库斯”联盟,再到“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倡议,美方一系列举动也凸显出其在国际变局之下的混乱章法。陈弘说:“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效果堪忧,最终恐怕顾头不顾脚”。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之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信誉面临考验。当前拜登政府受到国内形势掣肘,美国愿意、能够拿出多少诚意和资源,有待观察。陈弘指出,当前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政治极化现象不断加剧。


袁征补充道,冷战后,美国就已开始削减对外援助。在美国主要的地区伙伴和盟友受益的同时,太平洋岛国基本上“靠边站”。当前,美国国内又存在民粹主义,呼吁把资源投向国内。与此同时,拜登政府的立法议程在国会面临阻碍。


在此背景下,“如今美国不愿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包括对外援助),甚至把全球治理的责任推给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袁征说,在美国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排除其拉拢盟友参与太平洋地区事务。


陈弘也预计,在太平洋地区事务上,美国还会有动作,目前正在酝酿的计划包括提供援助、派遣和平队、开设大使馆等。


不过,就连坎贝尔等官员也承认,美国处理太平洋地区事务不是一两次会议就能解决的,而是一项持久行动。拜登任命的太平洋地区事务谈判特使尹汝尚也直言:“太平洋国家寻求的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关系,而不仅是(美国)偶尔的关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923日表示,美方表示愿为太平洋岛国发展提供更多支持,这很好,希望美方说到做到。


岛国需要的是建立在平等相待基础上的互利合作,而不是出于地缘政治算计的权宜操作。岛国独立自主开展对外交往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限制或剥夺。


中国发展同太平洋岛国关系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得到岛国真心欢迎和支持。我们愿本着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精神,同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岛国发展繁荣。